大海托起“朝陽” | ||||
|
||||
|
||||
【打印】 【關閉】 | ||||
大海托起“朝陽” | ||
|
||
“年輕的尼瑪是一輪朝陽,是中國海油這片大海托起了尼瑪這輪朝陽??!”這是尼瑪干部群眾對中國海油援藏工作最形象的比喻。 雪域高原,記錄援藏大愛;美麗尼瑪,述說援藏深情。20年前,作為被中央確定的首批17家援藏企業之一,中國海油開始對西藏那曲地區尼瑪縣開展對口援助工作。 20年,只是歷史長河里的一瞬間。然而,在中國海油對口援藏的20年間,中國海油黨組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始終把對口支援西藏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地援助尼瑪,用真誠和執著、智慧和汗水與當地干部群眾合力譜寫出了立足高原、發展尼瑪、造福百姓的動人篇章。 20年,中國海油已先后選派7批14名援藏干部、5批16名工程技術人員,累計投入資金超過4.5億元,先后實施項目169個,涉及農牧、文化、基建、教育、環境、衛生等領域,讓尼瑪縣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第二、三產業逐漸壯大,財政收入跳躍式增長,人民生活發生了令人驚喜的變化。 一筆筆援藏資金、一個個重要項目、一項項民生工程,猶如奔騰浪花,持續助推尼瑪高質量發展。 造血的模式:機制創新促進跨越式發展 以前,整個尼瑪縣城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沒有自來水,縣城400戶居民有三分之一用不上電,天黑即是“關燈”?,F在,整個尼瑪縣城水泥街道寬闊整潔,農貿市場內熙熙攘攘,安全適用的牧民定居房,明亮的太陽能電燈,綠意盎然的蔬菜大棚......看似并不起眼的改變,卻是20年來中國海油對口援助尼瑪的見證,述說著中央以對口援藏機制推進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落地故事。 機制“生”,發展“興”。2001年,中央召開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決定進一步加大援藏力度,把尼瑪縣納入對口支援范圍,并確定由中國海油承擔對口支援任務。自此開啟了中國海油長期對口支援尼瑪發展的歷程。 2002年,中國海油帶著使命、帶著資金、帶著全體海油干部員工的期望,派駐援藏干部登上青藏高原,勇敢克服地域環境、工作條件、家庭因素等難題,把尼瑪作為故鄉、視當地群眾為親人、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 援藏工作之初,中國海油制定了“力爭用3到5年時間,基本改變尼瑪縣城落后面貌”的援藏目標,采取“交鑰匙”方式開展項目幫扶,確定了“解困、扶本、造血,建立長效機制”的援藏思路,聯合當地把每年的援藏資金與國家投資、縣財政配套資金捆綁使用,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實施,大大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和項目推進速度。隨著援藏工作的逐步深入,自2017年起,中國海油將援藏模式轉變為雙方共同管理資金、共同開展項目建設,實現從“整體移交受援方”到“對口支援資金、項目屬地化管理”的轉變,讓受援方能夠自食其力,實現良性循環,最終幫助當地牧民擺脫貧困。 技術援藏、項目援藏、就業援藏......20年里,中國海油對口援藏的領域越來越寬,渠道越來越多。從單一資金援藏到全方位補位支撐、從單一統籌區內資源到統籌援受雙方優質資源,從單純“輸血”到探索建立“造血”幫扶模式,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每一次機制創新都很好地契合了當地發展的需要,都在不斷助力當地跨越式發展。 截至目前,中國海油已形成了以干部人才援藏為龍頭,經濟援藏、科技援藏、就業援藏以及醫療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等相結合的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援藏格局。 堅實的碩果:民生項目譜就幸福贊歌 過去,尼瑪鎮三村的次仁和大多數牧民群眾一樣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走到哪兒,支起帳篷就是家?,F在,中國海油援建的定居房讓他和村里的50戶村民有了“新家”,家里不僅有了電,用上了明亮的電燈,還能看電視,連打酥油茶也用上電動工具了。 “新房子,亞咕嘟(好)!”帶著孩子在羊圈擠羊奶的牧女俄賽停下手中活兒,興奮地指著新搬入不久、面積90多平方米的定居房說。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開展援藏工作的重要基礎。中國海油各批援藏干部按照中國海油黨組的決策部署,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發展思路、資金投入、產業規劃、項目建設等方面皆是圍繞“水、電、路、醫、學、住”等民生工程展開。每一批援藏干部的到來都能讓當地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 ——援藏與改善民生結合,建設基礎設施。中國海油先后建設了縣綜合辦公樓、縣城三級城市主干道、職工周轉房、牧民安居房、中小學教學樓、扶貧停車場項目等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幫助尼瑪縣實現了基礎設施的從無到有、不斷完善,讓昔日藏北無人區貧窮落后的小縣城變成如今閃閃發光的“藏北明珠”。 ——援藏與教育醫療結合,發揮內生動力。中國海油注重當地人才培養,定期組織開展教育、醫療、專業技能等各類培訓,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培訓學校的骨干教師和專業技術人員,把職業教育發展做精做細做專;實施醫療衛生服務人員培養,提升當地醫護人員水平,造福藏族群眾;實施鄉鎮教育均衡發展項目,提升薄弱學校辦學水平,促進當地教育事業發展。 ——援藏與發展旅游結合,發揮稟賦優勢。中國海油圍繞尼瑪縣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以文化旅游為龍頭,以生態旅游為主線,引入內地先進理念,形成旅游線路精品化、旅游產品多樣化、旅游形象品牌化的格局,完善“行、游、住、食、購、娛”綜合配套,以旅游業發展促進文化事業發展,以文化事業發展促進尼瑪縣經濟社會發展。 ——援藏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助力經濟發展。中國海油支持建設以手工編織、羊頭加工為主的手工藝品加工廠;支持在縣城建成鮮肉和奶制品深加工和銷售基地,提高畜產品的高附加值;加大對藏醫藥事業的扶持力度,推動藏醫藥事業健康發展;扶植開發野生綠色產品;扶持成立牧區物流產業園...... ——援藏與穩就業相結合,助力就業幫扶。中國海油實施精準培養計劃,采取定向培養、實習鍛煉等方式擴大招聘規模,拓寬就業渠道,真正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笆濉睍r期,中國海油共吸納143名西藏籍高校畢業生就業。2021年,中國海油繼續加大就業幫扶力度,定向招聘100名藏族高校畢業生。 共同的事業:邁入新階段接續助力高質量發展 在尼瑪,“中國海油”是一個流行詞,它不僅意味著一大批中國海油出資援建的標志性工程,更是和每一位尼瑪百姓密切相關的生活改善。 20年來,中國海油援藏工作從以提供資金、代建工程的形式,逐步轉向培育自我發展能力,增強持續發展后勁。黨建互聯共建、抗震救災、飲用水凈化、村內道路硬化、供電線路改造......一樁樁“小事”鞏固著百姓脫貧的成果,續寫百姓奔小康的“振興路”。 特別是“十三五”時期,中國海油將援藏項目和各方資源向基層民生傾斜、向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傾斜,讓越來越多的尼瑪群眾擺脫貧困,走上致富的康莊大道。至2019年年底,尼瑪縣風電、光電、光熱等資源集中連片開發,鼓了當地群眾的“錢袋子”,貧困戶脫貧人均純收入達到11153.45元,貧困發生率由25.26%降至0%,尼瑪縣以貧困發生率為零、群眾認可度99%的優異成績順利脫貧摘帽。 今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援藏工作新的五年開啟之年。中國海油圍繞西藏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立足尼瑪實際,于今年上半年完成對口支援“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繪制新一輪援藏新藍圖。 “進一步加大產業幫扶力度。引進從事乳制品生產、牛羊肉精深加工、民族工藝品制造、中藏藥開發業和農畜產品深加工等方面的企業,發展本地特色優勢產業,實現產業升級?!?/p> “進一步加大教育幫扶力度。利用企業資源、引進社會力量幫助培養農技人員、鄉村教師、鄉村醫生等實用人才,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p> “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大對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支持,結合公司資源,積極參與農村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工程?!?/p> ...... 在20年援藏已經取得成績的基礎上,中國海油將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進一步聚焦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開創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三農”新局面,將繼續把援藏工作作為事業,踐行央企之責,造福一方百姓,持續助力西藏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號角已經吹響,中國海油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在西藏考察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認真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為建設美麗幸福西藏、共圓偉大復興夢想而努力奮斗,合力譜寫雪域高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記者 李虎臣 通訊員 丁善敏) |
||